易網在線健康導讀:每天數千斤私宰豬肉流入通州市場,經檢測水分超標含瘦肉精,執法人員查抄黑窩點,監管卻遭遇困境。6月18日,北京市食品藥品稽查總……
每天數千斤私宰豬肉流入通州市場,經檢測水分超標含瘦肉精,執法人員查抄黑窩點,監管卻遭遇困境。6月18日,北京市食品藥品稽查總隊等多個部門的執法人員,對生產窩點進行查抄,被查生豬肉系“流水肉”。相關部門稱,追溯源頭或涉及北京“泔水豬”缺乏監管、餐廚垃圾流向和處理等問題,而整治卻經常面臨執法難、“無罰則”等尷尬局面。(6月29日《新京報》)
餐桌良心、舌尖安全縈繞百姓心頭,揮之不去,歸根結底還是社會食品安全亂象叢生,造假手段層出不窮、欺騙伎倆與日俱新,“注水肉”內藏著瘦肉精,犧牲安全的食品販賣已然突破了市場和法律,無異于剜肉補瘡,執法監管是到了舊事重提的時候了。
圍繞著生豬養殖、屠宰、加工制作及流通的監管體系可謂千頭萬緒,食藥、衛生、城管、環保等管理部門層層累積、交叉執法,監管部門多、執法隊伍不少、專項行動風聲水起,如此龐大有力的“多軍種部隊”,追剿“注水豬”之余依然是無力的感慨與嗟嘆,監管難、執法遇尷尬,針對“注水肉”的監管似乎只是名義上的廣闊與強硬,顯現到現實當中是一派噴薄的“浮腫”。
多部門共同執法,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口號喊了許久,現實難題依然難解,留給看客的只是紅頭文件上并排的大紅色單位名稱。監管的“浮腫”表現起來,無外乎兩個層面:其一,不論是專項整治,還是突擊檢查,看起來氣勢恢宏的執法往往治不了本,東邊不亮西邊亮,這方倒下一個王二,那邊起來個李四,既然潛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靠專項與突擊實難根除。其二,專項整治也好,突擊檢查也罷,難覓主動監管作為的影子。原因何在?專項整治往往依賴突發事件的余殃,出事與否成了整治的開關,而依靠舉報與曝光的突擊檢查,更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卷土重來、死灰復燃。
當然,監管部門倒苦水,放下包袱說出的難言之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盤踞在“注水肉”產業鏈條上的攫利者觸碰底線、舔舐利益,是時候拿出與之匹配的剛健的法律武器。堵住“注水肉”,避免從養殖場走上餐桌,起碼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一方面,生豬產業鏈并非無法可令,《畜牧法》、《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不一而足的法律已經作出了制度設計,但難題在于用于監管的配套法律與執行規范仍然缺席。另一方面,在當前執法監管進入瓶頸遭遇窘境之際,既然對私人生豬養殖等監管乏力,倒不如把精力騰挪到嚴把“準入關”,“注水肉”能夠注入市場,少不了檢驗檢疫與市場攤位管理的里應外合,把好這一關,也才能阻斷“注水肉”進入正規流通渠道。
看起來壯碩的監管不一定給力,因為監管被注水,注定只是疲軟的沉重。監管的手臂練出肌肉,打出的組合拳才能足夠有力,“注水肉”也才無處可避。(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