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中藥骨碎補的作用
1、中藥骨碎補的作用
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
1.1、《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1.2、《日華子本草》:“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1.3、《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1.4、《本草正》:“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或外感風濕,以致兩足痿弱疼痛。”
1.5、《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風鶴膝風攣氣證,泄瀉,淋,遺精,脫肛。”
1.6、《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
1.7、《四川中藥志》:“泄濕,通經。”
1.8、《本草新編》:骨碎補,味苦,氣溫,無毒。入骨,用之以補接傷碎最神。療風血積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同補血藥用之尤良,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議之妙;同補腎藥用之,可以固齒;同失血藥用之,可以填竅,不止祛風接骨獨有奇功也。
2、骨碎補的性狀鑒別
骨碎補為水龍骨科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槲蕨及中華槲蕨的新鮮或干燥根狀莖。附生于樹干及巖石上。均勻野生。
2.1、槲蕨
呈扁平條形,多彎曲而有分枝,長短不一。長4~15厘米,寬1~1.5厘米,厚約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細小鱗片,柔軟如毛,黃棕色。經過火燎者鱗片多已脫落,顯棕褐色至暗褐色,兩側及上面具突起的圓疤狀葉痕。質輕脆,易折斷,斷面可見多數黃色點狀的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淡微澀。
以棕色,條肥大者為佳。
2.2、中華槲蕨
根狀莖較直而細長,分枝少,長5~17厘米,寬0.6~1厘米。外表小鱗片黃棕色,易脫斷,脫落后黃色至淡棕色。質硬,斷面黃色。余同槲蕨。
3、骨碎補的臨床應用
3.1、治腎虛牙痛、齒齦出血(牙周病等)。骨碎補有增強體質作用,可配牛車腎氣丸同服。如齒腫紅齦充血、疼痛、可用骨碎補配地骨皮、石斛各12g,甘草3g,水煎服。如有齒槽膿腫形成,甚至溢膿,則配玄參、露蜂房。
3.2、治跌打損傷,尤其肌肉、韌帶扭傷和閉合性骨折,取其有活血鎮痛作用,可配其他活血祛瘀藥,方如接骨散,此藥外敷能加速骨折愈合。此外,也可治腎虛久瀉、耳鳴、足膝痿弱。
中藥骨碎補的食用方法
1、骨碎補粳米粥
食材:粳米100克,骨碎補12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
做法:將骨碎補、附子、干姜三味藥水煎約30分鐘,去渣留汁備用;將粳米淘洗干凈;粳米內放入藥汁中,再加適量清水煮至成粥即可。
2、杜仲骨碎瘦肉湯
食材:豬瘦肉200克,骨碎補50克,杜仲40克,云耳50克,米酒50克。
做法:瘦肉洗凈,切件;云耳用清水浸透、洗凈;杜仲、骨碎補分別用清水洗凈,備用。將以上備用料一齊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3小時,調味供用。
中藥骨碎補的使用注意
陰虛內熱或無瘀者不宜服用。
1、《本草經巰》:“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2、《本草匯言》:“如血虛風燥,血虛有火,血虛攣痹者,俱禁用之。”
3、《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蕓薹菜。”